简介

穿成知青女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26(1/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江秋月放弃了在钢铁厂转成正式职工的机会, 暂时做着临时工的工作, 准备把王文杉老教授留下的书稿整理翻译完毕, 再放弃临时工的身份, 回去专心备考。

其实将要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已经在耳朵灵通的人中流传开了, 不然陈中华林文清他们怎么会突然像打了鸡血似的跟着她一起学习。

上头有点风吹草动, 下边留心观察着的人很快能反应过来, 高考即将恢复的事早已在县领导层那里传开,有点门路的人或早或晚都能打听到。

所以,钢铁厂开出的那个转为正式职工、解决户口问题的优厚条件, 看似很诱人,实际上是想把人才留在厂里。

首先,只有具有真材实料的人才能转正, 其他人想当正式职工都没机会, 钢铁厂的领导们不会接收光占位置不干活的。

其次,那些留下的人才, 钢铁厂只是先付出一些东西, 将来就极有可能收获一群光鲜亮丽的大学生呢, 保赚不赔的买卖。

只要成了钢铁厂的正式职工, 户口落在了那里, 等知青们一旦考上了, 就相当于以钢铁厂的名义去进修,毕业后要乖乖回去给厂里当牛做马的,不然厂里领导会轻易放人?

江秋月正是担心这一点, 万一转为正式职工后, 钢铁厂拿捏着他们的职工身份,到时候考试卡着各种需要的证明,要求他们毕业后回来继续为厂里卖力就不好了。

她是想考回京都,顺利回城去的,不能上了大学开了眼界后,还要回来窝在这个小地方吧。

陈中华和林文清他们两个也没想着转正,都先继续干着临时工的活,他们两个的师傅本就是厂里的工程师级别的人物,如今还压在他们头上呢。

即使他们想急着转为正式职工,也要看他们的师傅愿不愿意放行。

好在他们的目光本就不在一个小小的县钢铁厂里面,他们向往着回到大城市,希望能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抱负。

如今,即将有一个现成的机会等着他们凭自身实力去抓住。

像他们这种继续做临时工的不少,也有比较务实的知青,只想抓牢眼前看得到的机会,达到合格标准后转成了正式职工,摇身一变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

更多的是上头没了师傅,想转正式职工又没那个能力,只能占着临时工的名头混一天是一天。

有的好运气,在失去价值之前重新找到师傅保住位置,有的在没什么用处之后就被钢铁厂辞退了,只能回村里继续参加农村建设。

江秋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老教授留下的摊子收收尾,在七月底离开了钢铁厂,回到临河村继续当她的知青。

从有工作的半个城里人回退到当知青的农民身份,落在旁人眼里那是越活越倒回去了,难免有人说闲话,说江秋月是被钢铁厂撵回来的,定是在厂里的活没干好。

江秋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回来就埋头加紧复习了,根本不管外人说什么。

她提前跟彭敬业说过自己的打算,有他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再努力努力,不怕没有后路可走,别人说就让他们说去吧。

期间,刘爱英基本除了晚上回去睡觉,其他时间都耗在养殖处了,她发现江同志的知识量比知青院所有人都高上许多,完全可以当她的小老师了。

有这么一位近水楼台的学霸在,有那抓耳挠腮寻思解题路子的时间,还不如请教一下江同志来的快。

这时候,那个想给刘爱英说媒的婶子会过来串串门,看上去还没放弃撮合的念头。

刘爱英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开后就跟对方说明了,她要考大学回城去,不会留下结婚的,那婶子不信,以为是姑娘家的推托之词,隔三岔五来劝几句。

直到八月初,大队的广播里提到恢复考试教学等领导的国策提议,江秋月开始光明正大的翻书看,说媒的婶子才相信了刘爱英的说辞,不再来打扰她们。

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广播中传递开后,知青们开始骚动起来。

虽然不知道具体哪一天会来临,但总算有了往上走的希望和机会。

这个时候,课本和复习资料成了紧俏货。

想参加高考的人,无论是知青还是村里上过学的年轻人,都在想法设法弄来几本书学学。

有想法的人纷纷积极准备着,万一到时候考上了就能吃商品粮,甚至一飞冲天了呢。

江秋月这里的一套课本和练习题资料成了临河村知青们的救命稻草,让他们不必像其他村的知青那样,跟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借书找书。

而且,他们提早就开始复习了,这就成了优势所在,即使现在就要考试了,他们心里也不怯场,至少能考上一个城里的学校吧。

农历九月份,阳历十月二十一那天,各大广播中正式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且透露第一场高考考试将在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按照以往的惯例,高考一般在夏天,但看这次上头把考试时间选在冬天进行,想必选拔人才之心多么急切。

国家急需人才搞建设,刻不容缓。

这下,还在乡下艰难求存的知青们彻底沸腾了,写信回家求爷爷告奶奶找书本找练习题,农活都不干了,夏收夏种不管了,白天黑夜都能听到村里村外的读书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成知青女配请大家收藏:(m.jubiquge.com)穿成知青女配笔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